人活一世是要有规矩的。有礼数有体统,孩子在街上走,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,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养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爸爸提供方向感,妈妈提供幸福感,每一个阶段,父母要分别给孩子不同的爱和引导。
1幼儿期:用爸爸的陪伴,摆脱对妈妈的过度依恋
幼儿期的很多小孩子都会特别依赖妈妈,整天跟着妈妈,做一个小跟屁虫,遇到什么害怕的事情,就躲到妈妈的身后;有什么困难,也是第一时间哭着喊着要妈妈。
如果在幼儿期,孩子对妈妈过度依恋,达到了寸步不离的程度,很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。心理学家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成果表明,这样的“妈妈宝”孩子,很难融入集体,到了上学的年龄,还是不愿意去幼儿园,每天都要哄着劝着出门;他们在面对事情时,常常畏首畏尾;和别人相处时,被巨大的自卑心理包围,从来不敢主动。
(图2)
究其原因,是孩子没有完成一个至关重要的心理发展任务,即和妈妈的亲密分离。对孩子来说,他的小世界是由他和妈妈组成的,有什么事情就找妈妈。我们要引导孩子从对妈妈的依恋里走出来,让他开始接受爸爸和其他人,打开这个多姿多彩世界的大门,学会并慢慢喜欢与别人沟通。
这时候,妈妈要试着狠下心来,适度放手;而更重要的担子,落在爸爸肩上。爸爸要主动迈出脚步,因为这段建立孩子自信心的黄金时期,错过就不再有。不管工作再忙,也要多抽时间出来陪伴孩子,一起玩耍,鼓励孩子和自己沟通:“有事情,就和爸爸说,爸爸什么都会哦。”
(图3)
在孩子的幼儿期,爸爸孔武有力的形象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。孩子常常会开心地说:“我喜欢爸爸把我举过头顶,坐在他的肩上,很高我也不怕,因为爸爸力气很大的,他可以托住我。”“爸爸的手掌很大,他牵着我让我很放心。”
爸爸的关注和陪伴,对于刚刚走出自己的小房间,开始和这个大世界打交道的孩子来说,是一副远行的盔甲。孩子心里有底气,会更愿意和别人交流,而不会一遇到陌生人就缩在一旁,不敢说话。
(图4)
知道有一个什么都可以搞定的爸爸在身后支持自己,这个世界虽然陌生,也没什么好害怕的。一旦不再畏惧,孩子就会在和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乐趣,慢慢地开始悦纳这个世界,变得阳光起来。
2
儿童期:爸爸培养规则意识,妈妈教会包容体谅
儿童期的孩子,是好奇心最大的时候,同时又懵懵懂懂,天真无邪。他们和这个世界的接触会越来越多,这个时候,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,让孩子知道和别人打交道比较适合的方式是什么,可以让他少碰壁,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。
(图5)
通常情况下,爸爸在家里是主心骨,孩子们会以爸爸为榜样来说话做事,爸爸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刻在孩子心里,当作自己接人待物的模板。在爸爸和孩子的相处中,那些基本的规则已经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了。
(图6)
而妈妈是一个温暖的港湾,平时衣食住行上无微不至的照料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幸福,而在孩子因为犯错误受到批评时,温柔地安慰他,教会他包容和谅解。
家庭可以看成是一个微缩的社会,在家里和孩子的互动模式,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的养成,以及他为人处世的风格。
(图7)
儿童期,是孩子心里是非对错观念慢慢建立起来的时候。家里需要一个来唱红脸,一个唱白脸。大体上而言,比较合适的搭配是,爸爸来培养规则意识,晓之以理,孩子做错了事及时指出,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;妈妈来教会孩子包容体谅,动之以情,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,理解父母的苦心,让孩子感受到家里满满的爱意。
(图8)
这个时期,孩子开始有了模糊的性别意识。家里父母的关系,会左右孩子性别观念的形成。比如,家里爸爸从来不分担家务,孩子就会认为家务本来就应该是女生做的,男生不用自己洗碗洗衣服;喜欢欺负女生的男孩,多半在家里父母也经常争吵甚至动手。作为爸爸,要爱孩子,先要爱他的妈妈。